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有關(guān)Android中如何自定義ClassLoader耗時,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小編給大家總結(jié)了以下內(nèi)容,希望大家根據(jù)這篇文章可以有所收獲。
網(wǎng)站建設公司,為您提供網(wǎng)站建設,網(wǎng)站制作,網(wǎng)頁設計及定制網(wǎng)站建設服務,專注于企業(yè)網(wǎng)站設計,高端網(wǎng)頁制作,對柴油發(fā)電機等多個行業(yè)擁有豐富的網(wǎng)站建設經(jīng)驗的網(wǎng)站建設公司。專業(yè)網(wǎng)站設計,網(wǎng)站優(yōu)化推廣哪家好,專業(yè)seo優(yōu)化排名優(yōu)化,H5建站,響應式網(wǎng)站。首先看下西瓜目前使用的插件 ClassLoader 是怎么注入的,大致代碼如下:
代碼大致意思是在 PathClassLoader 和 BootClassLoader 之間插入了一個 DelegateClassLoader,而在 DelegateClassLoader 的 findClass 方法中去執(zhí)行插件 Class 的加載。
為了方便驗證,寫一個簡單的測試Demo,測試加載一個類的耗時:
以小米Max2,Android7.1.1機型為例,測試不注入和注入 DelegateClassLoader 加載一個類的耗時:
不注入:60μs
注入后:472μs
差不多慢了8倍,測試了幾款手機基本數(shù)據(jù)都差不多,但是4.x手機上這兩種情況下耗時差別卻很小。
DelegateClassLoader.findClass耗時?
因為雙親委托機制,所以宿主中所有類的加載都會走到 DelegateClassLoader.findClass 中,但是 DelegateClassLoader 中因為不存在宿主類,所以必然找不到,因此一個宿主類的加載會多調(diào)用了一次無用的 findClass 方法,一次findClass的調(diào)用會帶來如此大的耗時?于是將 DelegateClassLoader 代碼精簡成下面這樣的:
這樣,DelegateClassLoader 中沒有做任何插件類加載的邏輯,只是做了一個中轉(zhuǎn)到父 ClassLoader 的 loadClass 的操作。
結(jié)果依然是8倍左右的耗時差距。
java方法調(diào)用耗時?
上面方案里只是比不注入自定義 ClassLoader 多了一次 DelegateClassLoader.loadClass 方法的調(diào)用,理論上不可能存在這么大的耗時。如果說多調(diào)用一次 java 方法 DelegateClassLoader.loadClass 會有8倍的耗時差異的話,那么多調(diào)用兩次是不是就是16倍的差異?
于是嘗試注入兩個 DelegateClassLoader,類似這樣:
但是結(jié)果還是8倍左右的耗時差異,并非16倍,這么說不是方法調(diào)用帶來的性能損耗。
自定義ClassLoader耗時?
所以猜測可能是系統(tǒng)對 PathClassLoader 有什么優(yōu)化?然后直接構(gòu)造一個空的 PathClassLoader 注入到 PathClassLoader 和 BootClassLoader 中間,類似這樣:
神奇的8倍耗時差異沒了!所以真的是系統(tǒng)對 PathClassLoader 有優(yōu)化?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看下 ClassLoader 的源碼,以 Android 7.1.1 源碼為例。
ClassLoader#loadClass
首先來看下源頭,ClassLoader 的 loadClass 源碼,核心代碼如下:
大致流程是先調(diào)用 findLoadedClass 嘗試從已加載的 class 中查找,然后再調(diào)用父 ClassLoader 的 loadClass 查找,如果依然沒有找到的話,最后再調(diào)用自己的 findClass 加載。
在 JVM 中,類第一次加載時,肯定之前是沒有加載過的,因此 findLoadedClass 應該是返回 null 的,而 BootClassLoader 中只有系統(tǒng)類,因此宿主類的加載應該是調(diào)用了 PathClassLoader#findClass 加載的。
PathClassLoader#findClass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 PathClassLoader#findClass 的源碼,調(diào)用鏈大致如下:
如果說系統(tǒng)對 ClassLoader 有某些優(yōu)化,那么應該只要重點關(guān)注在調(diào)用鏈中有用到 ClassLoader 的地方即可。
整個 findClass 流程中使用到 ClassLoader 的地方并不多,只有 ClassLinker::RegisterDexFile 和 ClassLinker::SetupClass 中使用到了。
ClassLinker::RegisterDexFile 中是對 ClassLoader 取 class_table 的簡單操作;
ClassLinker::SetupClass 中是給加載好的 class 設置 ClassLoader,兩個方法對 ClassLoader 的操作看上去是不存在任何優(yōu)化的,理論上不會導致性能損耗,這里不再貼代碼。
如果不是 findClass 里有優(yōu)化,難道在 ClassLoader#findLoadedClass 里?
ClassLoader#findLoadedClass
再來看看 ClassLoader#findLoadedClass 的源碼,調(diào)用鏈大致如下:
首先來看下c層調(diào)用的第一個方法 VMClassLoader_findLoadedClass :
這里主要有兩個分支,第一個分支,第12行調(diào)用 ClassLinker#LookupClass :
這里大致意思是從 ClassLoader 中找到 ClassTable ,然后調(diào)用 ClassTable#Lookup 而這個 ClassTable 里面就保存了已經(jīng)加載過的類以及啟動時從 app image 中加載的類(app image的作用是記錄已經(jīng)編譯好的“熱代碼”,并且在啟動時一次性把它們加載到緩存,參考Tinker博客)。如果一個類是首次加載且不在 app image 中,那么這里會返回 null。
這樣就會走到第二個分支(第25行) ClassLinker::FindClassInPathClassLoader 中
這里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37行開始,反射從 Java 層的 PathClassLoader 取得 DexPathList,然后再反射從 DexPathList 中取得 dexElements,然后再遍歷 dexElements,從每個 Element 中取得 dexFile,然后再從 DexFile 中取得 mCookie,然后通過 mCookie 得到 c 層的 DexFile,最后調(diào)用 c 層 DexFile#FindClassDef 來真正的執(zhí)行類的加載,整個流程其實就是在 c 層把 Java 層的 PathClassLoader#findClass 邏輯走了一遍;
第二部分:采用遞歸的方式,從 BootClassLoader 開始依次到 PathClassLoader 逐個調(diào)用 FindClassInPathClassLoader,直到找到 class 為止,相當于把 Java 層 ClassLoader 的雙親委托加載 class 的機制在 c 層做了一遍,這個其實是 ART 上對 class 加載做的一個優(yōu)化,但是在 Dalvik 中是沒有這段邏輯的,可以參考/dalvik/native/javalangVMClassLoader.cpp。
重點來了!因為上面使用到了反射機制取 PathClassLoader 中的字段,為了保證這套機制不出問題,這里面加了個校驗:
如果 ClassLoader 鏈中存在不認識的 ClassLoader,也就是說 ClassLoader 的類不是 BootClassLoader 和 PathClassLoader,那么就認為加載類失敗。當然這里加載失敗的話,并不會影響最終類加載結(jié)果,因為在 Java 層 findLoadedClass 失敗后,會走到 findClass 中的。
結(jié)論
在 Android ART 中默認的 ClassLoader 機制,在 ClassLoader#findLoadedClass 時就把 JVM 中的 findLoadedClass 和 findClass 兩件事情都做了。但是如果在 class loader 鏈中存在自定義 ClassLoader,那么這個機制就會失效,會回退到 JVM 默認的 ClassLoader 機制。
回到上面的問題,由于我們自定義了 ClassLoader,導致 Art 的 ClassLoader 機制回退到了 JVM 的默認類加載機制,而 JVM 默認的類加載機制存在多次 JNI 調(diào)用,JNI 調(diào)用本身性能是比直接方法調(diào)用耗時高幾倍的,這里不再詳細展開,因此也就能解釋前面所說的幾倍的耗時差異了。
看完上述內(nèi)容,你們對Android中如何自定義ClassLoader耗時有進一步的了解嗎?如果還想了解更多知識或者相關(guān)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創(chuàng)新互聯(lián)行業(yè)資訊頻道,感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