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為大家展示了Hadoop中NameNode元數據的原理是什么,內容簡明扼要并且容易理解,絕對能使你眼前一亮,通過這篇文章的詳細介紹希望你能有所收獲。
在對NameNode節(jié)點進行格式化時,調用了FSImage的saveFSImage()方法和FSEditLog.createEditLogFile()存儲當前的元數據。Namenode主要維護兩個文件,一個是fsimage,一個是editlog。
fsimage :保存了最新的元數據檢查點,包含了整個HDFS文件系統(tǒng)的所有目錄和文件的信息。對于文件來說包括了數據塊描述信息、修改時間、訪問時間等;對于目錄來說包括修改時間、訪問權限控制信息(目錄所屬用戶,所在組)等。簡單的說,Fsimage就是在某一時刻,整個hdfs 的快照,就是這個時刻hdfs上所有的文件塊和目錄,分別的狀態(tài),位于哪些個datanode,各自的權限,各自的副本個數等。
注意:Block的位置信息不會保存到fsimage,Block保存在哪個DataNode(由DataNode啟動時上報)。
editlog :主要是在NameNode已經啟動情況下對HDFS進行的各種更新操作進行記錄,HDFS客戶端執(zhí)行所有的寫操作都會被記錄到editlog中。
讀取元數據:
啟動NameNode節(jié)點時,又要從鏡像和編輯日志中讀取元數據。
寫入元數據:
在NameNode運行時會將內存中的元數據信息存儲到所指定的文件,即${dfs.name.dir}/current目錄下的fsimage文件,此外還會將另外一部分對NameNode更改的日志信息存儲到${dfs.name.dir}/current目錄下的edits文件中。fsimage文件和edits文件可以確定NameNode節(jié)點當前的狀態(tài),這樣在NameNode節(jié)點由于突發(fā)原因崩潰時,可以根據這兩個文件中的內容恢復到節(jié)點崩潰前的狀態(tài),所以對NameNode節(jié)點中內存元數據的每次修改都必須保存下來。但是如果每次都保存到fsimage文件中,這樣效率就特別低效,所以引入編輯日志文件edits,保存對對元數據的修改信息,也就是fsimage文件保存NameNode節(jié)點中某一時刻內存中的元數據(即目錄樹),edits保存這一時刻之后的對元數據的更改信息。
鏡像的保存:
SecondaryNameNode:主要由兩個作用,一是鏡像備份(不是NN的備份,但可以做備份),二是日志與鏡像的定期合并。
第一步:將hdfs更新記錄寫入一個新的文件——edits.new。
第二步:將fsimage和editlog通過http協(xié)議發(fā)送至secondary namenode。
第三步:將fsimage與editlog合并,生成一個新的文件——fsimage.ckpt。這步之所以要在secondary namenode中進行,是因為比較耗時,如果在namenode中進行,或導致整個系統(tǒng)卡頓。
第四步:將生成的fsimage.ckpt通過http協(xié)議發(fā)送至namenode。
第五步:重命名fsimage.ckpt為fsimage,edits.new為edits。
第六步:等待下一次checkpoint觸發(fā)SecondaryNameNode進行工作,一直這樣循環(huán)操作。
注:checkpoint觸發(fā)的條件可以在core-site.xml文件中進行配置。fs.checkpoint.period表示多長時間記錄一次hdfs的鏡像。默認是1小時。fs.checkpoint.size表示一次記錄多大的size,默認64M。例如如下:
a periodic checkpoint even if the fs.checkpoint.period hasn't expired.
上述內容就是Hadoop中NameNode元數據的原理是什么,你們學到知識或技能了嗎?如果還想學到更多技能或者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歡迎關注創(chuàng)新互聯-成都網站建設公司行業(yè)資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