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運用簡單易懂的例子給大家介紹什么是Vue2.0生命周期,代碼非常詳細,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可以參考借鑒,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創(chuàng)新互聯(lián)是工信部頒發(fā)資質IDC服務器商,為用戶提供優(yōu)質的雅安機房托管服務
在這個階段初始化事件,進行數(shù)據(jù)觀測。
vue實例創(chuàng)建完后被調用,此時已經(jīng)完成了數(shù)據(jù)觀測(data observer),屬性和方法的運算,watch/event 事件回調的配置。
可調用methods中的方法,訪問和修改data中的數(shù)據(jù),并觸發(fā)響應式變化使DOM渲染更新,觸發(fā)watch中相應的方法,computed相關屬性進行重新計算。
一般在created時,進行ajax請求初始化實例數(shù)據(jù)。
此時,vm.$el不可見。
在這個過程中,
a、首先判斷實例中是否有el選項,有的話繼續(xù)向下編譯,沒有的話會停止編譯,直到vm.$mount(el)被調用時才繼續(xù)(el是掛載的DOM節(jié)點);
b、接下來判斷實例中是否有template,有的話將其作為模板編譯成rander函數(shù);
c、沒有template的話就,就將 掛載DOM元素的html(即el所對應的DOM元素及其內部的元素)提取出來作為模板編譯;
*注:el所對應的DOM元素不能為body/html元素,因為在后面vue實例掛載時,el所對應的DOM元素及其內部的元素會被模板渲染出來的新的DOM所替換。
d、如果實例對象中有rander函數(shù),就直接通過它進行渲染操作。
優(yōu)先級:rander函數(shù) > template > 外部html
此時,rander函數(shù)已經(jīng)準備好并首次被調用。
在這個過程中,$el被初始化為實例中el選項所對應的DOM元素,所以在beforeMount時,用vm.$el獲取到的是掛載DOM元素的html。
beforeMount被調用時,此時$el可見。
在這個過程中,el被新創(chuàng)建的vm.$el所替換,并完成實例的掛載。即實例中的el選項被模板渲染創(chuàng)建出來的DOM元素所替換,頁面中的掛載點被渲染出的vue實例代碼段所替換。
此時實例已掛載到DOM上,可以通過DOM API獲取實例中DOM節(jié)點。在控制臺打印vm.$el,發(fā)現(xiàn)之前的掛載點及內容已被替換成新的DOM。
下面通過栗子看一下這兩個過程。
Title
用template/rander選項可以在控制臺清楚的看到:掛載完成后,el被新創(chuàng)建的vm.$el替換。
掛載前是以初始的el和虛擬DOM的形式存在的,此時以template中的內容為模板,模板內容不可見,打印p標簽為null;
掛載后,模板渲染的新DOM替換原來的el,原el所對應的DOM不存在,打印a標簽為null。
當data對象中數(shù)據(jù)更新時,會觸發(fā) beforeUpdate鉤子,此時view層還沒有更新。 beforeUpdate有下面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a、更新的數(shù)據(jù)必須在模板中直接或間接的使用,才會觸發(fā)beforeUpdate;
b、在掛載之前,data中數(shù)據(jù)更新不會觸發(fā) beforeUpdate!即在created、beforeMount時改變數(shù)據(jù)不會觸發(fā)更新流程;
c、如果在beforeUpdate中,再次修改了該數(shù)據(jù)的值,會再次觸發(fā)beforeUpdate鉤子,進行兩次更新流程。
updated時,view層已更新完畢。
(在上面的代碼中增加兩個鉤子)
mounted: function () { this.message = 'first'; // this.show = false; // 由于模板中沒有用到show,所以show的改變不會觸發(fā)beforeUpdate }, beforeUpdate: function () { console.group('beforeUpdate 更新前狀態(tài)===============》'); let elp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lp').innerHTML; console.log('message:' + this.message); console.log('DOM:' + elp); }, updated: function () { console.group('updated 更新完成狀態(tài)===============》'); let elp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lp').innerHTML; console.log('message:' + this.message); console.log('DOM:' + elp); }
這里需要注意一點:view層我們需要通過innerHTML獲取對應元素節(jié)點中的內容,而不能直接獲取元素節(jié)點。直接獲取元素節(jié)點,在控制臺打印出來的view層中的數(shù)據(jù)都是更新之后的狀態(tài),不能打印出實時的正確的值,這應該和Chrome控制臺的輸出有關。
針對第三條,我們看一下下面的代碼演示:
mounted: function () { this.message = 'first'; }, beforeUpdate: function () { console.group('beforeUpdate 更新前狀態(tài)===============》'); let elp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lp').innerHTML; console.log('message:' + this.message); console.log('DOM:' + elp); this.message = 'second'; // 此時在beforeUpdate中再次修改了message的值 }, updated: function () { console.group('updated 更新完成狀態(tài)===============》'); let elp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lp').innerHTML; console.log('message:' + this.message); console.log('DOM:' + elp); }
這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進行了兩次更新流程,但是對打印的結果有些疑問:第一次將message的值改為first,并且以first來渲染更新DOM,那么第一次調用updated時,message和DOM中的值都應該是first,而此時打印出來的時second。我理解的是,在第一次執(zhí)行updated時,DOM就已經(jīng)完成了第二次渲染更新,具體的過程還需要通過之后對源碼的學習去理解。這里各位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更詳細的解釋,可以在評論區(qū)留言,共同學習。
在這里,我們可以在beforeUpdate中加定時器去修改message的值,就可以等待第一次數(shù)據(jù)改變,DOM更新渲染完成后,進行第二次數(shù)據(jù)改變。
beforeUpdate: function () { console.group('beforeUpdate 更新前狀態(tài)===============》'); let elp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lp').innerHTML; console.log('message:' + this.message); console.log('DOM:' + elp); var that = this; setTimeout(function(){ that.message = 'second'; }); // this.message = 'second'; // 此時在beforeUpdate中再次修改了message的值 },
這里可以清楚看到兩次數(shù)據(jù)改變時,數(shù)據(jù)和view層的更新狀態(tài)。
beforeDestroy:實例在銷毀之前調用,此時實例仍然可用。
beforeDestroy -> destroyed: Vue 實例指示的所有東西都會解綁定,所有的事件監(jiān)聽器會被移除,所有的子實例也會被銷毀。
destroyed:vue實例銷毀后調用。
關于什么是Vue2.0生命周期就分享到這里了,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可以學到更多知識。如果覺得文章不錯,可以把它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