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nèi)容主要講解“常用排序算法以及怎么用Java實現(xiàn)”,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看看。本文介紹的方法操作簡單快捷,實用性強。下面就讓小編來帶大家學習“常用排序算法以及怎么用Java實現(xiàn)”吧!
成都創(chuàng)新互聯(lián)專業(yè)提供雅安電信機房服務,為用戶提供五星數(shù)據(jù)中心、電信、雙線接入解決方案,用戶可自行在線購買雅安電信機房服務,并享受7*24小時金牌售后服務。
插入排序是往有序的數(shù)組中快速插入一個新的元素。把要排序的數(shù)組分為了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數(shù)組的全部元素(除去待插入的元素), 另一部分是待插入的元素; 先將第一部分排序完成, 然后再插入這個元素. 其中第一部分的排序也是通過再次拆分為兩部分來進行的。(注:插入排序由于操作不盡相同, 可分為 直接插入排序 , 折半插入排序(又稱二分插入排序), 鏈表插入排序…)
①. 從第一個元素開始,該元素可以認為已經(jīng)被排序
②. 取出下一個元素,在已經(jīng)排序的元素序列中從后向前掃描
③. 如果該元素(已排序)大于新元素,將該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④. 重復步驟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于或者等于新元素的位置
⑤. 將新元素插入到該位置后
⑥. 重復步驟②~⑤
如圖(1-1)所示:
(圖:1-1)
/** * 插入排序 * * 1. 從第一個元素開始,該元素可以認為已經(jīng)被排序 * 2. 取出下一個元素,在已經(jīng)排序的元素序列中從后向前掃描 * 3. 如果該元素(已排序)大于新元素,將該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 4. 重復步驟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于或者等于新元素的位置 * 5. 將新元素插入到該位置后 * 6. 重復步驟2~5 * @param arr 待排序數(shù)組 */ public static void insertionSort(int[] arr){ for( int i=0; i0; j-- ) { if( arr[j-1] <= arr[j] ) break; int temp = arr[j]; //交換操作 arr[j] = arr[j-1]; arr[j-1] = temp; System.out.println("Sorting: " + Arrays.toString(arr)); } } }
注意:
如果 比較操作 的代價比 交換操作 大的話,可以采用二分查找法來減少 比較操作 的數(shù)目。該算法可以認為是 插入排序 的一個變種,稱為二分查找插入排序。
復雜分析如下:
平均時間復雜度 | 最好情況 | 最壞情況 | 空間復雜度 |
---|---|---|---|
O(n2) | O(n2) | O(n2) | O(1) |
總結(jié):
由于直接插入排序每次只移動一個元素的位, 并不會改變值相同的元素之間的排序, 因此它是一種穩(wěn)定排序。
插入排序所需的時間取決于輸入元素的初始順序,這樣數(shù)組有序或接近有序,更適合插入排序。
希爾排序,也稱 遞減增量排序算法,是插入排序的一種更高效的改進版本。希爾排序是 非穩(wěn)定排序算。
操作如下:
將待排序數(shù)組按照步長gap進行分組,然后將每組的元素利用直接插入排序的方法進行排序;每次再將gap折半減小,循環(huán)上述操作;當gap=1時,利用直接插入,完成排序。
1. 選擇一個增量序列 t1,t2,……,tk,其中 ti > tj, tk = 1; 2. 按增量序列個數(shù) k,對序列進行 k 趟排序; 3. 每趟排序,根據(jù)對應的增量 ti,將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長度為 m 的子序列,分別對各子表進行直接插入排序。僅增量因子為 1 時,整個序列作為一個表來處理,表長度即為整個序列的長度。
如圖(2-1)所示:
圖(2-1)
/** * 希爾排序(Wiki官方版) * * 1. 選擇一個增量序列t1,t2,…,tk,其中ti>tj,tk=1;(注意此算法的gap取值) * 2. 按增量序列個數(shù)k,對序列進行k 趟排序; * 3. 每趟排序,根據(jù)對應的增量ti,將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長度為m 的子序列,分別對各子表進行直接插入排序。 * 僅增量因子為1 時,整個序列作為一個表來處理,表長度即為整個序列的長度。 * @param arr 待排序數(shù)組 */ public static void shell_sort(int[] arr) { int gap = 1, i, j, len = arr.length; int temp; while (gap < len / 3) gap = gap * 3 + 1; //: 1, 4, 13, 40, 121, ... for (; gap > 0; gap /= 3) { for (i = gap; i < len; i++) { temp = arr[i]; for (j = i - gap; j >= 0 && arr[j] > temp; j -= gap) arr[j + gap] = arr[j]; arr[j + gap] = temp; } } }
復雜分析如下:
平均時間復雜度 | 最好情況 | 最壞情況 | 空間復雜度 |
---|---|---|---|
O(nlog2 n) | O(nlog2 n) | O(nlog2 n) | O(1) |
總結(jié):
選擇合理的步長很重要,更好的步長序列取值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排序更高效的原因是它權衡了子數(shù)組的規(guī)模和有序性。排序之初,各個子數(shù)組都很短,排序之后子數(shù)組都是部分有序的,這兩種情況都很適合插入排序。
希爾排序與插入排序?qū)θ缦拢?/strong>
插入排序在對幾乎已經(jīng)排好序的數(shù)據(jù)操作時,效率高,即可以達到線性排序的效率;但插入排序一般來說是低效的,因為插入排序每次只能將數(shù)據(jù)移動。
希爾排序是先將整個待排序的記錄序列分割成為若干子序列分別進行直接插入排序,待整個序列中的記錄“基本有序”時,再對全體記錄進行依次直接插入排序。
選擇排序(Selection sort)是一種簡單直觀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ù螅┰?,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從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繼續(xù)尋找最?。ù螅┰?,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類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畢。
選擇排序的主要優(yōu)點與數(shù)據(jù)移動有關。如果某個元素位于正確的最終位置上,則它不會被移動。選擇排序每次交換一對元素,它們當中至少有一個將被移到其最終位置上,因此對 n個元素的表進行排序總共進行至多 n-1 次交換。在所有的完全依靠交換去移動元素的排序方法中,選擇排序?qū)儆诜浅:玫囊环N。
1. 從未排序序列中,找到關鍵字最小的元素 2. 如果最小元素不是未排序序列的第一個元素,將其和未排序序列第一個元素互換 3. 重復1、2步,直到排序結(jié)束。
如圖(3-1)所示:
圖(3-1)
/** * 選擇排序 * * 1. 從待排序序列中,找到關鍵字最小的元素; * 2. 如果最小元素不是待排序序列的第一個元素,將其和第一個元素互換; * 3. 從余下的 N - 1 個元素中,找出關鍵字最小的元素,重復①、②步,直到排序結(jié)束。 * 僅增量因子為1 時,整個序列作為一個表來處理,表長度即為整個序列的長度。 * @param arr 待排序數(shù)組 */ public static void selectionSort(int[] arr){ for(int i = 0; i < arr.length-1; i++){ int min = i; for(int j = i+1; j < arr.length; j++){ //選出之后待排序中值最小的位置 if(arr[j] < arr[min]){ min = j; } } if(min != i){ int temp = arr[min]; //交換操作 arr[min] = arr[i]; arr[i] = temp; System.out.println("Sorting: " + Arrays.toString(arr)); } } }
復雜分析如下:
平均時間復雜度 | 最好情況 | 最壞情況 | 空間復雜度 |
---|---|---|---|
O(n2) | O(n2) | O(n2) | O(1) |
總結(jié):
選擇排序的簡單和直觀名副其實,這也造就了它”出了名的慢性子”,無論是哪種情況,哪怕原數(shù)組已排序完成,它也將花費將近n2/2次遍歷來確認一遍。即便是這樣,它的排序結(jié)果也還是不穩(wěn)定的。 唯一值得高興的是,它并不耗費額外的內(nèi)存空間。
堆:n個元素的序列{k1,k2,···,kn},當且僅當滿足下關系時,稱之為堆。ki <= k(2i) 且 ki <= k(2i+1)或: ki >= k(2i) 且 ki >= k(2i+1)
把此序列對應的二維數(shù)組看成一個完全二叉樹。那么堆的含義就是:完全二叉樹中任何一個非葉子節(jié)點的值均不大于(或不小于)其左,右孩子節(jié)點的值。由上述性質(zhì)可知大頂堆的堆頂?shù)年P鍵字肯定是所有關鍵字中最大的,小頂堆的堆頂?shù)年P鍵字是所有關鍵字中最小的。因此我們可使用大頂堆進行升序排序, 使用小頂堆進行降序排序。
先將初始序列K[1…n]建成一個大頂堆, 那么此時第一個元素K1最大, 此堆為初始的無序區(qū).
再將關鍵字最大的記錄K1 (即堆頂, 第一個元素)和無序區(qū)的最后一個記錄 Kn 交換, 由此得到新的無序區(qū)K[1…n-1]和有序區(qū)K[n], 且滿足K[1…n-1].keys <= K[n].key
交換K1 和 Kn 后, 堆頂可能違反堆性質(zhì), 因此需將K[1…n-1]調(diào)整為堆. 然后重復步驟②, 直到無序區(qū)只有一個元素時停止.
如圖(4-1)所示:
圖(4-1)
從算法描述來看,堆排序需要兩個過程,一是建立堆,二是堆頂與堆的最后一個元素交換位置。所以堆排序有兩個函數(shù)組成。一是建堆函數(shù),二是反復調(diào)用建堆函數(shù)以選擇出剩余未排元素中最大的數(shù)來實現(xiàn)排序的函數(shù)。
總結(jié)起來就是定義了以下幾種操作:
最大堆調(diào)整(Max_Heapify):將堆的末端子節(jié)點作調(diào)整,使得子節(jié)點永遠小于父節(jié)點
創(chuàng)建最大堆(Build_Max_Heap):將堆所有數(shù)據(jù)重新排序
堆排序(HeapSort):移除位在第一個數(shù)據(jù)的根節(jié)點,并做最大堆調(diào)整的遞歸運算
對于堆節(jié)點的訪問:
父節(jié)點i的左子節(jié)點在位置:(2*i+1); 父節(jié)點i的右子節(jié)點在位置:(2*i+2); 子節(jié)點i的父節(jié)點在位置:floor((i-1)/2);
/** * 堆排序 * * 1. 先將初始序列K[1..n]建成一個大頂堆, 那么此時第一個元素K1最大, 此堆為初始的無序區(qū). * 2. 再將關鍵字最大的記錄K1 (即堆頂, 第一個元素)和無序區(qū)的最后一個記錄 Kn 交換, 由此得到新的無序區(qū)K[1..n?1]和有序區(qū)K[n], 且滿足K[1..n?1].keys?K[n].key * 3. 交換K1 和 Kn 后, 堆頂可能違反堆性質(zhì), 因此需將K[1..n?1]調(diào)整為堆. 然后重復步驟②, 直到無序區(qū)只有一個元素時停止. * @param arr 待排序數(shù)組 */ public static void heapSort(int[] arr){ for(int i = arr.length; i > 0; i--){ max_heapify(arr, i); int temp = arr[0]; //堆頂元素(第一個元素)與Kn交換 arr[0] = arr[i-1]; arr[i-1] = temp; } } private static void max_heapify(int[] arr, int limit){ if(arr.length <= 0 || arr.length < limit) return; int parentIdx = limit / 2; for(; parentIdx >= 0; parentIdx--){ if(parentIdx * 2 >= limit){ continue; } int left = parentIdx * 2; //左子節(jié)點位置 int right = (left + 1) >= limit ? left : (left + 1); //右子節(jié)點位置,如果沒有右節(jié)點,默認為左節(jié)點位置 int maxChildId = arr[left] >= arr[right] ? left : right; if(arr[maxChildId] > arr[parentIdx]){ //交換父節(jié)點與左右子節(jié)點中的最大值 int temp = arr[parentIdx]; arr[parentIdx] = arr[maxChildId]; arr[maxChildId] = temp; } } System.out.println("Max_Heapify: " + Arrays.toString(arr)); }
復雜分析如下:
平均時間復雜度 | 最好情況 | 最壞情況 | 空間復雜度 |
---|---|---|---|
O(nlog2n) | O(nlog2n) | O(nlog2n) | O(1) |
總結(jié):
1. 建立堆的過程, 從length/2 一直處理到0, 時間復雜度為O(n); 2. 調(diào)整堆的過程是沿著堆的父子節(jié)點進行調(diào)整, 執(zhí)行次數(shù)為堆的深度, 時間復雜度為O(lgn); 3. 堆排序的過程由n次第2步完成, 時間復雜度為O(nlgn).
總結(jié):由于堆排序中初始化堆的過程比較次數(shù)較多, 因此它不太適用于小序列。 同時由于多次任意下標相互交換位置, 相同元素之間原本相對的順序被破壞了, 因此, 它是不穩(wěn)定的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一種簡單的排序算法。它重復地走訪過要排序的數(shù)列,一次比較兩個元素,如果他們的順序錯誤就把他們交換過來。走訪數(shù)列的工作是重復地進行直到?jīng)]有再需要交換,也就是說該數(shù)列已經(jīng)排序完成。這個算法的名字由來是因為越小的元素會經(jīng)由交換慢慢“浮”到數(shù)列的頂端。
1. 比較相鄰的元素。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他們兩個。 2. 對每一對相鄰元素作同樣的工作,從開始第一對到結(jié)尾的最后一對。這步做完后,最后的元素會是最大的數(shù)。 3. 針對所有的元素重復以上的步驟,除了最后一個。 4. 持續(xù)每次對越來越少的元素重復上面的1-3步驟,直到?jīng)]有任何一對數(shù)字需要比較。
如圖(5-1) 所示:
圖(5-1)
/** * 冒泡排序 * * 1. 比較相鄰的元素。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他們兩個。 * 2. 對每一對相鄰元素作同樣的工作,從開始第一對到結(jié)尾的最后一對。這步做完后,最后的元素會是最大的數(shù)。 * 3. 針對所有的元素重復以上的步驟,除了最后一個。 * 4. 持續(xù)每次對越來越少的元素重復上面的1-3步驟,直到?jīng)]有任何一對數(shù)字需要比較。 * @param arr 待排序數(shù)組 */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int[] arr){ for (int i = arr.length - 1; i > 0; i--) { //外層循環(huán)移動游標 for(int j = 0; j < i; j++){ //內(nèi)層循環(huán)遍歷游標及之后(或之前)的元素 if(arr[j] > arr[j+1]){ int temp = arr[j]; arr[j] = arr[j+1]; arr[j+1] = temp; System.out.println("Sorting: " + Arrays.toString(arr)); } } } }
復雜分析如下:
平均時間復雜度 | 最好情況 | 最壞情況 | 空間復雜度 |
---|---|---|---|
O(n2) | O(n) | O(n2) | O(1) |
總結(jié):
冒泡排序是最容易實現(xiàn)的排序,最壞的情況是每次都需要交換, 共需遍歷并交換將近n2/2次, 時間復雜度為O(n2), 最佳的情況是內(nèi)循環(huán)遍歷一次后發(fā)現(xiàn)排序是對的,因此退出循環(huán), 時間復雜度為O(n)。 平均來講, 時間復雜度為O(n2) 由于冒泡排序中只有緩存的temp變量需要內(nèi)存空間, 因此空間復雜度為常量O(1)。
由于冒泡排序只在相鄰元素大小不符合要求時才調(diào)換他們的位置, 它并不改變相同元素之間的相對順序, 因此它是穩(wěn)定的排序算法。
快速排序是在平均狀況下,排序 n 個項目要 Ο(nlogn) 次比較。在最壞狀況下則需要 Ο(n2) 次比較,但這種狀況并不常見。事實上,快速排序通常明顯比其他 Ο(nlogn) 算法更快,因為它的內(nèi)部循環(huán)(inner loop)可以在大部分的架構上很有效率地被實現(xiàn)出來。
快速排序使用分治策略來把一個序列(list)分為兩個子序列(sub-lists)。步驟為:
從數(shù)列中挑出一個元素,稱為"基準"(pivot)。
重新排序數(shù)列,所有比基準值小的元素擺放在基準前面,所有比基準值大的元素擺在基準后面(相同的數(shù)可以到任一邊)。在這個分區(qū)結(jié)束之后,該基準就處于數(shù)列的中間位置。這個稱為分區(qū)(partition)操作。
遞歸地(recursively)把小于基準值元素的子數(shù)列和大于基準值元素的子數(shù)列排序。遞歸到最底部時,數(shù)列的大小是零或一,也就是已經(jīng)排序好了。這個算法一定會結(jié)束,因為在每次的迭代(iteration)中,它至少會把一個元素擺到它最后的位置去。
如圖(6-1)所示:
圖(6-1)
/** * 快速排序(遞歸) * * ①. 從數(shù)列中挑出一個元素,稱為"基準"(pivot)。 * ②. 重新排序數(shù)列,所有比基準值小的元素擺放在基準前面,所有比基準值大的元素擺在基準后面(相同的數(shù)可以到任一邊)。在這個分區(qū)結(jié)束之后,該基準就處于數(shù)列的中間位置。這個稱為分區(qū)(partition)操作。 * ③. 遞歸地(recursively)把小于基準值元素的子數(shù)列和大于基準值元素的子數(shù)列排序。 * @param arr 待排序數(shù)組 * @param low 左邊界 * @param high 右邊界 */ public static void quickSort(int[] arr, int low, int high){ if(arr.length <= 0) return; if(low >= high) return; int left = low; int right = high; int temp = arr[left]; //挖坑1:保存基準的值 while (left < right){ while(left < right && arr[right] >= temp){ //坑2:從后向前找到比基準小的元素,插入到基準位置坑1中 right--; } arr[left] = arr[right]; while(left < right && arr[left] <= temp){ //坑3:從前往后找到比基準大的元素,放到剛才挖的坑2中 left++; } arr[right] = arr[left]; } arr[left] = temp; //基準值填補到坑3中,準備分治遞歸快排 System.out.println("Sorting: " + Arrays.toString(arr)); quickSort(arr, low, left-1); quickSort(arr, left+1, high); }
上面是遞歸版的快速排序:通過把基準temp插入到合適的位置來實現(xiàn)分治,并遞歸地對分治后的兩個劃分繼續(xù)快排。那么非遞歸版的快排如何實現(xiàn)呢?
因為遞歸的本質(zhì)是棧,所以我們非遞歸實現(xiàn)的過程中,可以借助棧來保存中間變量就可以實現(xiàn)非遞歸了。在這里中間變量也就是通過Pritation函數(shù)劃分區(qū)間之后分成左右兩部分的首尾指針,只需要保存這兩部分的首尾指針即可。
/** * 快速排序(非遞歸) * * ①. 從數(shù)列中挑出一個元素,稱為"基準"(pivot)。 * ②. 重新排序數(shù)列,所有比基準值小的元素擺放在基準前面,所有比基準值大的元素擺在基準后面(相同的數(shù)可以到任一邊)。在這個分區(qū)結(jié)束之后,該基準就處于數(shù)列的中間位置。這個稱為分區(qū)(partition)操作。 * ③. 把分區(qū)之后兩個區(qū)間的邊界(low和high)壓入棧保存,并循環(huán)①、②步驟 * @param arr 待排序數(shù)組 */ public static void quickSortByStack(int[] arr){ if(arr.length <= 0) return; Stackstack = new Stack (); //初始狀態(tài)的左右指針入棧 stack.push(0); stack.push(arr.length - 1); while(!stack.isEmpty()){ int high = stack.pop(); //出棧進行劃分 int low = stack.pop(); int pivotIdx = partition(arr, low, high); //保存中間變量 if(pivotIdx > low) { stack.push(low); stack.push(pivotIdx - 1); } if(pivotIdx < high && pivotIdx >= 0){ stack.push(pivotIdx + 1); stack.push(high); } } } private static int partition(int[] arr, int low, int high){ if(arr.length <= 0) return -1; if(low >= high) return -1; int l = low; int r = high; int pivot = arr[l]; //挖坑1:保存基準的值 while(l < r){ while(l < r && arr[r] >= pivot){ //坑2:從后向前找到比基準小的元素,插入到基準位置坑1中 r--; } arr[l] = arr[r]; while(l < r && arr[l] <= pivot){ //坑3:從前往后找到比基準大的元素,放到剛才挖的坑2中 l++; } arr[r] = arr[l]; } arr[l] = pivot; //基準值填補到坑3中,準備分治遞歸快排 return l; }
復雜分析如下:
平均時間復雜度 | 最好情況 | 最壞情況 | 空間復雜度 |
---|---|---|---|
O(nlog?n) | O(nlog?n) | O(n2) | O(1)(原地分區(qū)遞歸版) |
總結(jié):
1. 快速排序是通常被認為在同數(shù)量級(O(nlog2n))的排序方法中平均性能最好的。但若初始序列按關鍵碼有序或基本有序時,快排序反而蛻化為冒泡排序。為改進之,通常以“三者取中法”來選取基準記錄,即將排序區(qū)間的兩個端點與中點三個記錄關鍵碼居中的調(diào)整為支點記錄??焖倥判蚴且粋€不穩(wěn)定的排序方法。 2. 快速排序排序效率非常高。 雖然它運行最糟糕時將達到O(n2)的時間復雜度, 但通常平均來看, 它的時間復雜為O(nlogn), 比同樣為O(nlogn)時間復雜度的歸并排序還要快. 快速排序似乎更偏愛亂序的數(shù)列, 越是亂序的數(shù)列, 它相比其他排序而言, 相對效率更高.
歸并排序是建立在歸并操作上的一種有效的排序算法。該算法是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個非常典型的應用,且各層分治遞歸可以同時進行。
歸并排序算法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有序表合并成一個新的有序表,即把待排序序列分為若干個子序列,每個子序列是有序的。然后再把有序子序列合并為整體有序序列。
注:歸并排序可通過兩種方式實現(xiàn)(自上而下的遞歸,自下而上的迭代)
遞歸法(假設序列共有n個元素):
將序列每相鄰兩個數(shù)字進行歸并操作,形成 floor(n/2)個序列,排序后每個序列包含兩個元素;
將上述序列再次歸并,形成 floor(n/4)個序列,每個序列包含四個元素;
重復步驟2,直到所有元素排序完畢。
如圖(7-1)所示:
圖(7-1)
申請空間,使其大小為兩個已經(jīng)排序序列之和,該空間用來存放合并后的序列
設定兩個指針,最初位置分別為兩個已經(jīng)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
比較兩個指針所指向的元素,選擇相對小的元素放入到合并空間,并移動指針到下一位置
重復步驟3直到某一指針到達序列尾
將另一序列剩下的所有元素直接復制到合并序列尾
歸并排序其實要做兩件事:
分解:將序列每次折半拆分
合并:將劃分后的序列段兩兩排序合并
因此,歸并排序?qū)嶋H上就是兩個操作,拆分+合并
/** * 歸并排序(遞歸) * * ①. 將序列每相鄰兩個數(shù)字進行歸并操作,形成 floor(n/2)個序列,排序后每個序列包含兩個元素; * ②. 將上述序列再次歸并,形成 floor(n/4)個序列,每個序列包含四個元素; * ③. 重復步驟②,直到所有元素排序完畢。 * @param arr 待排序數(shù)組 */ public static int[] mergingSort(int[] arr){ if(arr.length <= 1) return arr; int num = arr.length >> 1; int[] leftArr = Arrays.copyOfRange(arr, 0, num); int[] rightArr = Arrays.copyOfRange(arr, num, arr.length); System.out.println("split two array: " + Arrays.toString(leftArr) + " And " + Arrays.toString(rightArr)); return mergeTwoArray(mergingSort(leftArr), mergingSort(rightArr)); //不斷拆分為最小單元,再排序合并 } private static int[] mergeTwoArray(int[] arr1, int[] arr2){ int i = 0, j = 0, k = 0; int[] result = new int[arr1.length + arr2.length]; //申請額外的空間存儲合并之后的數(shù)組 while(i < arr1.length && j < arr2.length){ //選取兩個序列中的較小值放入新數(shù)組 if(arr1[i] <= arr2[j]){ result[k++] = arr1[i++]; }else{ result[k++] = arr2[j++]; } } while(i < arr1.length){ //序列1中多余的元素移入新數(shù)組 result[k++] = arr1[i++]; } while(j < arr2.length){ //序列2中多余的元素移入新數(shù)組 result[k++] = arr2[j++]; } System.out.println("Merging: " + Arrays.toString(result)); return result; }
復雜分析如下:
平均時間復雜度 | 最好情況 | 最壞情況 | 空間復雜度 |
---|---|---|---|
O(nlog?n) | O(nlog?n) | O(nlog?n) | O(n) |
總結(jié):
從效率上看,歸并排序可算是排序算法中的”佼佼者”. 假設數(shù)組長度為n,那么拆分數(shù)組共需logn,, 又每步都是一個普通的合并子數(shù)組的過程, 時間復雜度為O(n), 故其綜合時間復雜度為O(nlogn)。另一方面, 歸并排序多次遞歸過程中拆分的子數(shù)組需要保存在內(nèi)存空間, 其空間復雜度為O(n)。
基數(shù)排序(Radix sort)是一種非比較型整數(shù)排序算法,其原理是將整數(shù)按位數(shù)切割成不同的數(shù)字,然后按每個位數(shù)分別比較。由于整數(shù)也可以表達字符串(比如名字或日期)和特定格式的浮點數(shù),所以基數(shù)排序也不是只能使用于整數(shù)。
將所有待比較數(shù)值(正整數(shù))統(tǒng)一為同樣的數(shù)位長度,數(shù)位較短的數(shù)前面補零。然后,從最低位開始,依次進行一次排序。這樣從最低位排序一直到最高位排序完成以后,數(shù)列就變成一個有序序列。
基數(shù)排序按照優(yōu)先從高位或低位來排序有兩種實現(xiàn)方案:
MSD(Most significant digital) 從最左側(cè)高位開始進行排序。先按k1排序分組, 同一組中記錄, 關鍵碼k1相等, 再對各組按k2排序分成子組, 之后, 對后面的關鍵碼繼續(xù)這樣的排序分組, 直到按最次位關鍵碼kd對各子組排序后. 再將各組連接起來, 便得到一個有序序列。MSD方式適用于位數(shù)多的序列。
LSD (Least significant digital)從最右側(cè)低位開始進行排序。先從kd開始排序,再對kd-1進行排序,依次重復,直到對k1排序后便得到一個有序序列。LSD方式適用于位數(shù)少的序列。
如圖(8-1)所示:
圖(8-1)
我們以LSD為例,從最低位開始,具體算法描述如下:
取得數(shù)組中的最大數(shù),并取得位數(shù);
arr為原始數(shù)組,從最低位開始取每個位組成radix數(shù)組;
對radix進行計數(shù)排序(利用計數(shù)排序適用于小范圍數(shù)的特點);
基數(shù)排序:通過序列中各個元素的值,對排序的N個元素進行若干趟的“分配”與“收集”來實現(xiàn)排序。
分配:我們將L[i]中的元素取出,首先確定其個位上的數(shù)字,根據(jù)該數(shù)字分配到與之序號相同的桶中 收集:當序列中所有的元素都分配到對應的桶中,再按照順序依次將桶中的元素收集形成新的一個待排序列L[]。對新形成的序列L[]重復執(zhí)行分配和收集元素中的十位、百位…直到分配完該序列中的最高位,則排序結(jié)束
/** * 基數(shù)排序(LSD 從低位開始) * * 基數(shù)排序適用于: * (1)數(shù)據(jù)范圍較小,建議在小于1000 * (2)每個數(shù)值都要大于等于0 * * ①. 取得數(shù)組中的最大數(shù),并取得位數(shù); * ②. arr為原始數(shù)組,從最低位開始取每個位組成radix數(shù)組; * ③. 對radix進行計數(shù)排序(利用計數(shù)排序適用于小范圍數(shù)的特點); * @param arr 待排序數(shù)組 */ public static void radixSort(int[] arr){ if(arr.length <= 1) return; //取得數(shù)組中的最大數(shù),并取得位數(shù) int max = 0; for(int i = 0; i < arr.length; i++){ if(max < arr[i]){ max = arr[i]; } } int maxDigit = 1; while(max / 10 > 0){ maxDigit++; max = max / 10; } System.out.println("maxDigit: " + maxDigit); //申請一個桶空間 int[][] buckets = new int[10][arr.length]; int base = 10; //從低位到高位,對每一位遍歷,將所有元素分配到桶中 for(int i = 0; i < maxDigit; i++){ int[] bktLen = new int[10]; //存儲各個桶中存儲元素的數(shù)量 //分配:將所有元素分配到桶中 for(int j = 0; j < arr.length; j++){ int whichBucket = (arr[j] % base) / (base / 10); buckets[whichBucket][bktLen[whichBucket]] = arr[j]; bktLen[whichBucket]++; } //收集:將不同桶里數(shù)據(jù)挨個撈出來,為下一輪高位排序做準備,由于靠近桶底的元素排名靠前,因此從桶底先撈 int k = 0; for(int b = 0; b < buckets.length; b++){ for(int p = 0; p < bktLen[b]; p++){ arr[k++] = buckets[b][p]; } } System.out.println("Sorting: " + Arrays.toString(arr)); base *= 10; } }
復雜分析如下:
平均時間復雜度 | 最好情況 | 最壞情況 | 空間復雜度 |
---|---|---|---|
O(d*(n+r)) | O(d*(n+r)) | O(d*(n+r)) | O(n+r) |
其中,d 為位數(shù),r 為基數(shù),n 為原數(shù)組個數(shù)。在基數(shù)排序中,因為沒有比較操作,所以在復雜上,最好的情況與最壞的情況在時間上是一致的,均為 O(d*(n + r))。
總結(jié):
基數(shù)排序更適合用于對時間, 字符串等這些 整體權值未知的數(shù)據(jù) 進行排序。
基數(shù)排序不改變相同元素之間的相對順序,因此它是穩(wěn)定的排序算法。
到此,相信大家對“常用排序算法以及怎么用Java實現(xiàn)”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妨來實際操作一番吧!這里是創(chuàng)新互聯(lián)網(wǎng)站,更多相關內(nèi)容可以進入相關頻道進行查詢,關注我們,繼續(xù)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