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安全管理服務專家新鈦云服 張春翻譯
靜海網站建設公司創(chuàng)新互聯(lián),靜海網站設計制作,有大型網站制作公司豐富經驗。已為靜海近1000家提供企業(yè)網站建設服務。企業(yè)網站搭建\成都外貿網站建設要多少錢,請找那個售后服務好的靜海做網站的公司定做!
這種方法有幾個缺點。首先,它可以對程序員隱藏錯誤處理路徑,特別是在捕獲異常不是強制性的情況下,例如在 Python 中。即使在具有必須處理的 Java 風格的檢查異常的語言中,如果在與原始調用不同的級別上處理錯誤,也并不總是很明顯錯誤是從哪里引發(fā)的。
我們都見過長長的代碼塊包裝在一個 try-catch 塊中。在這種情況下,catch 塊實際上充當 goto 語句,這通常被認為是有害的(奇怪的是,C 中的關鍵字被認為可以接受的少數用例之一是錯誤后清理,因為該語言沒有 Golang- 樣式延遲語句)。
如果你確實從源頭捕獲異常,你會得到一個不太優(yōu)雅的 Go 錯誤模式版本。這可能會解決混淆代碼的問題,但會遇到另一個問題:性能。在諸如 Java 之類的語言中,拋出異??赡鼙群瘮档某R?guī)返回慢數百倍。
Java 中最大的性能成本是由打印異常的堆棧跟蹤造成的,這是昂貴的,因為運行的程序必須檢查編譯它的源代碼 。僅僅進入一個 try 塊也不是空閑的,因為需要保存 CPU 內存寄存器的先前狀態(tài),因為它們可能需要在拋出異常的情況下恢復。
如果您將異常視為通常不會發(fā)生的異常情況,那么異常的缺點并不重要。這可能是傳統(tǒng)的單體應用程序的情況,其中大部分代碼庫不必進行網絡調用——一個操作格式良好的數據的函數不太可能遇到錯誤(除了錯誤的情況)。一旦您在代碼中添加 I/O,無錯誤代碼的夢想就會破滅:您可以忽略錯誤,但不能假裝它們不存在!
try {
doSometing()
} catch (IOException e) {
// ignore it
}
與大多數其他編程語言不同,Golang 接受錯誤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在單體架構時代還不是這樣,那么在今天的模塊化后端服務中,服務通常和外部 API 調用、數據庫讀取和寫入以及與其他服務通信 。
以上所有方法都可能失敗,解析或驗證從它們接收到的數據(通常在無模式 JSON 中)也可能失敗。Golang 使可以從這些調用返回的錯誤顯式化,與普通返回值的等級相同。從函數調用返回多個值的能力支持這一點,這在大多數語言中通常是不可能的。Golang 的錯誤處理系統(tǒng)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怪癖,它是一種將錯誤視為替代返回值的完全不同的方式!
重復 if err != nil
對 Go 錯誤處理的一個常見批評是被迫重復以下代碼塊:
res, err := doSomething()
if err != nil {
// Handle error
}
對于新用戶來說,這可能會覺得沒用而且浪費行數:在其他語言中需要 3 行的函數很可能會增長到 12 行 :
這么多行代碼!這么低效!如果您認為上述內容不優(yōu)雅或浪費代碼,您可能忽略了我們檢查代碼中的錯誤的全部原因:我們需要能夠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它們!對 API 或數據庫的調用可能會被重試。
有時事件的順序很重要:調用外部 API 之前發(fā)生的錯誤可能不是什么大問題(因為數據從未通過發(fā)送),而 API 調用和寫入本地數據庫之間的錯誤可能需要立即注意,因為 這可能意味著系統(tǒng)最終處于不一致的狀態(tài)。即使我們只想將錯誤傳播給調用者,我們也可能希望用失敗的解釋來包裝它們,或者為每個錯誤返回一個自定義錯誤類型。
并非所有錯誤都是相同的,并且向調用者返回適當的錯誤是 API 設計的重要部分,無論是對于內部包還是 REST API 。
不必擔心在你的代碼中重復 if err != nil ——這就是 Go 中的代碼應該看起來的樣子。
自定義錯誤類型和錯誤包裝
從導出的方法返回錯誤時,請考慮指定自定義錯誤類型,而不是單獨使用錯誤字符串。字符串在意外代碼中是可以的,但在導出的函數中,它們成為函數公共 API 的一部分。更改錯誤字符串將是一項重大更改——如果沒有明確的錯誤類型,需要檢查返回錯誤類型的單元測試將不得不依賴原始字符串值!事實上,基于字符串的錯誤也使得在私有方法中測試不同的錯誤案例變得困難,因此您也應該考慮在包中使用它們?;氐藉e誤與異常的爭論,返回錯誤也使代碼比拋出異常更容易測試,因為錯誤只是要檢查的返回值。不需要測試框架或在測試中捕獲異常 。
可以在 database/sql 包中找到簡單自定義錯誤類型的一個很好的示例。它定義了一個導出常量列表,表示包可以返回的錯誤類型,最著名的是 sql.ErrNoRows。雖然從 API 設計的角度來看,這種特定的錯誤類型有點問題(您可能會爭辯說 API 應該返回一個空結構而不是錯誤),但任何需要檢查空行的應用程序都可以導入該常量并在代碼中使用它不必擔心錯誤消息本身會改變和破壞代碼。
對于更復雜的錯誤處理,您可以通過實現(xiàn)返回錯誤字符串的 Error() 方法來定義自定義錯誤類型。自定義錯誤可以包括元數據,例如錯誤代碼或原始請求參數。如果您想表示錯誤類別,它們很有用。DigitalOcean 的本教程展示了如何使用自定義錯誤類型來表示可以重試的一類臨時錯誤。
通常,錯誤會通過將低級錯誤與更高級別的解釋包裝起來,從而在程序的調用堆棧中傳播。例如,數據庫錯誤可能會以下列格式記錄在 API 調用處理程序中:調用 CreateUser 端點時出錯:查詢數據庫時出錯:pq:檢測到死鎖。這很有用,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跟蹤錯誤在系統(tǒng)中傳播的過程,向我們展示根本原因(數據庫事務引擎中的死鎖)以及它對更廣泛系統(tǒng)的影響(調用者無法創(chuàng)建新用戶)。
自 Go 1.13 以來,此模式具有特殊的語言支持,并帶有錯誤包裝。通過在創(chuàng)建字符串錯誤時使用 %w 動詞,可以使用 Unwrap() 方法訪問底層錯誤。除了比較錯誤相等性的函數 errors.Is() 和 errors.As() 外,程序還可以獲取包裝錯誤的原始類型或標識。這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很有用,盡管我認為在確定如何處理所述錯誤時最好使用頂級錯誤的類型。
Panics
不要 panic()!長時間運行的應用程序應該優(yōu)雅地處理錯誤而不是panic。即使在無法恢復的情況下(例如在啟動時驗證配置),最好記錄一個錯誤并優(yōu)雅地退出。panic比錯誤消息更難診斷,并且可能會跳過被推遲的重要關閉代碼。
Logging
我還想簡要介紹一下日志記錄,因為它是處理錯誤的關鍵部分。通常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記錄收到的錯誤并繼續(xù)下一個請求。
除非您正在構建簡單的命令行工具或個人項目,否則您的應用程序應該使用結構化的日志庫,該庫可以為日志添加時間戳,并提供對日志級別的控制。最后一部分特別重要,因為它將允許您突出顯示應用程序記錄的所有錯誤和警告。通過幫助將它們與信息級日志分開,這將為您節(jié)省無數時間。
微服務架構還應該在日志行中包含服務的名稱以及機器實例的名稱。默認情況下記錄這些時,程序代碼不必擔心包含它們。您也可以在日志的結構化部分中記錄其他字段,例如收到的錯誤(如果您不想將其嵌入日志消息本身)或有問題的請求或響應。只需確保您的日志沒有泄露任何敏感數據,例如密碼、API 密鑰或用戶的個人數據!
對于日志庫,我過去使用過 logrus 和 zerolog,但您也可以選擇其他結構化日志庫。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互聯(lián)網上有許多關于如何使用這些的指南。如果您將應用程序部署到云中,您可能需要日志庫上的適配器來根據您的云平臺的日志 API 格式化日志 - 沒有它,云平臺可能無法檢測到日志級別等某些功能。
如果您在應用程序中使用調試級別日志(默認情況下通常不記錄),請確保您的應用程序可以輕松更改日志級別,而無需更改代碼。更改日志級別還可以暫時使信息級別甚至警告級別的日志靜音,以防它們突然變得過于嘈雜并開始淹沒錯誤。您可以使用在啟動時檢查以設置日志級別的環(huán)境變量來實現(xiàn)這一點。
原文:
此篇文章流傳甚廣, 其實里面沒啥干貨, 而且里面很多觀點是有問題的. 這個文章在 golang-china 很早就討論過了.
最近因為 Rust 1.0 和 1.1 的發(fā)布, 導致這個文章又出來毒害讀者.
所以寫了這篇反駁文章, 指出其中的問題.
有好幾次,當我想起來的時候,總是會問自己:我為什么要放棄Go語言?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嗎?是明智和理性的嗎?其實我一直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開門見山地說,我當初放棄Go語言(golang),就是因為兩個“不爽”:第一,對Go語言本身不爽;第二,對Go語言社區(qū)里的某些人不爽。毫無疑問,這是非常主觀的結論。但是我有足夠詳實的客觀的論據,用以支撐這個看似主觀的結論。
文末附有本文更新日志。
確實是非常主觀的結論, 因為里面有不少有問題的觀點(用來忽悠Go小白還行).
第0節(jié):我的Go語言經歷
先說說我的經歷吧,以避免被無緣無故地當作Go語言的低級黑。
2009年底,Go語言(golang)第一個公開版本發(fā)布,籠罩著“Google公司制造”的光環(huán),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嘗鮮者,我(Liigo)也身居其中,籠統(tǒng)的看了一些Go語言的資料,學習了基礎的教程,因對其語法中的分號和花括號不滿,很快就遺忘掉了,沒拿它當一回事。
在2009年Go剛發(fā)布時, 確實是因為“Google公司制造”的光環(huán)而吸引了(包括文章作者和諸多IT記者)很多低級的嘗鮮者.
還好, 經過5年的發(fā)展, 這些純粹因為光環(huán)來的投機者所剩已經不多了(Google趨勢).
目前, 真正的Go用戶早就將Go用于實際的生產了.
說到 其語法中的分號和花括號不滿, 我想說這只是你的 個人主觀感受, 還有很多人對Go的分號和花括號很滿意,
包括水果公司的的 Swift 的語言設計者也很滿意這種風格(Swift中的分號和花括號和Go基本相同).
如果只談 個人主觀感受, 我也可以說 Rust 的 fn 縮寫也很蛋疼!
兩年之后,2011年底,Go語言發(fā)布1.0的計劃被提上日程,相關的報道又多起來,我再次關注它,重新評估之后決定深入參與Go語言。我訂閱了其users、nuts、dev、commits等官方郵件組,堅持每天閱讀其中的電子郵件,以及開發(fā)者提交的每一次源代碼更新,給Go提交了許多改進意見,甚至包括修改Go語言編譯器源代碼直接參與開發(fā)任務。如此持續(xù)了數月時間。
這個到是事實, 在 golang-china 有不少吵架的帖子, 感興趣的可以去挖下, 我就不展開說了.
到2012年初,Go 1.0發(fā)布,語言和標準庫都已經基本定型,不可能再有大幅改進,我對Go語言未能在1.0定型之前更上一個臺階、實現(xiàn)自我突破,甚至帶著諸多明顯缺陷走向1.0,感到非常失望,因而逐漸疏遠了它(所以Go 1.0之后的事情我很少關心)。后來看到即將發(fā)布的Go 1.1的Release Note,發(fā)現(xiàn)語言層面沒有太大改變,只是在庫和工具層面有所修補和改進,感到它尚在幼年就失去成長的動力,越發(fā)失望。外加Go語言社區(qū)里的某些人,其中也包括Google公司負責開發(fā)Go語言的某些人,其態(tài)度、言行,讓我極度厭惡,促使我決絕地離棄Go語言。
真的不清楚樓主說的可以在 Go1.0 之前短時間內能實現(xiàn)的 重大改進和諸多明顯缺陷 是什么.
如果是樓主說前面的 其語法中的分號和花括號不滿 之類的重大改進, 我只能說這只是你的 個人主觀感受 而已,
你的很多想法只能說服你自己, 沒辦法說服其他絕大部分人(不要以為像C++或Rust那樣什么特性都有就NB了, 各種NB特性加到一起只能是 要你命3000, 而絕對不會是什么 銀彈).
Go 1.1的Release Note,發(fā)現(xiàn)語言層面沒有太大改變. 語言層沒有改變是是因為 Go1 作出的向后兼容的承諾. 對于工業(yè)級的語言來說, Go1 這個只能是優(yōu)點. 如果連語言層在每個版本都會出現(xiàn)諸多大幅改進, 那誰還敢用Go語言來做生產開發(fā)呢(我承認Rust的改動很大膽, 但也說明了Rust還處于比較幼稚和任性的階段)?
說 Go語言社區(qū)里的某些人固執(zhí) 的觀點我是同意的. 但是這些 固執(zhí) 的人是可以講道理的, 但是他們對很多東西的要求很高(特別是關于Go的設計哲學部分).
只要你給的建議有依據(語言的設計哲學是另外一回事情), 他們絕對不會盲目的拒絕(只是討論的周期會比較長).
關于樓主提交的給Go文件添加BOM的文章, 需要補充說明下.
在Go1.0發(fā)布的時候, Go語言的源文件(.go)明確要求必須是UTF8編碼的, 而且是無BOM的UTF8編碼的.
注意: 這個 無BOM的UTF8編碼 的限制僅僅是 針對 Go語言的源文件(.go).
這個限制并不是說不允許用戶處理帶BOM的UTF8的txt文件!
我覺得對于寫Go程序來說, 這個限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到目前為止, 我還從來沒有使用過帶BOM的.go文件.
不僅是因為帶BOM的.go文件沒有太多的意義, 而且有很多的缺陷.
BOM的原意是用來表示編碼是大端還是小端的, 主要用于UTF16和UTF32. 對于 UTF8 來說, BOM 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正是Go的2個作者發(fā)明了UTF8, 徹底解決了全球的編碼問題).
但是, 在現(xiàn)實中, 因為MS的txt記事本, 對于中文環(huán)境會將txt(甚至是C/C++源文件)當作GBK編碼(GBK是個爛編碼),
為了區(qū)別到底是GBK還是UTF8, MS的記事本在前面加了BOM這個垃圾(被GBK占了茅坑), 這里的bom已經不是表示字節(jié)序本意了. 不知道有沒有人用ms的記事本寫網頁, 然后生成一個帶bom的utf8網頁肯定很有意思.
這是MS的記事本的BUG: 它不支持生成無BOM的UTF8編碼的文本文件!
這些是現(xiàn)實存在的帶BOM的UTF8編碼的文本文件, 但是它們肯定都不是Go語言源文件!
所以說, Go語言的源文件即使強制限制了無BOM的UTF8編碼要求, 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且我還希望有這個限制).
雖然后來Go源文件接受帶BOM的UTF8了, 但是運行 go fmt 之后, 還是會刪除掉BOM的(因為BOM就是然并卵). 也就是說 帶 BOM 的 Go 源文件是不符合 Go語言的編碼風格的, go fmt 會強制刪除 BOM 頭.
前面說了BOM是MS帶來的垃圾, 但是BOM的UTF8除了然并卵之外還有很多問題, 因為BOM在string的開頭嵌入了垃圾,
導致正則表達式, string的鏈接運算等操作都被會被BOM這個垃圾所污染. 對于.go語言, 即使代碼完全一樣, 有BOM和無BOM會導致文件的MD5之類的校驗碼不同.
所以, 我覺得Go用戶不用糾結BOM這個無關緊要的東西.
在上一個10年,我(Liigo)在我所屬的公司里,深度參與了兩個編程語言項目的開發(fā)。我想,對于如何判斷某個編程語言的優(yōu)劣,或者說至少對于如何判斷某個編程語言是否適合于我自己,我應該還是有一點發(fā)言權的。
第1節(jié):我為什么對Go語言不爽?
Go語言有很多讓我不爽之處,這里列出我現(xiàn)在還能記起的其中一部分,排名基本上不分先后。讀者們耐心地看完之后,還能淡定地說一句“我不在乎”嗎?
1.1 不允許左花括號另起一行
關于對花括號的擺放,在C語言、C++、Java、C#等社區(qū)中,十余年來存在持續(xù)爭議,從未形成一致意見。在我看來,這本來就是主觀傾向很重的抉擇,不違反原則不涉及是非的情況下,不應該搞一刀切,讓程序員或團隊自己選擇就足夠了。編程語言本身強行限制,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別人,得不償失。無論傾向于其中任意一種,必然得罪與其對立的一群人。雖然我現(xiàn)在已經習慣了把左花括號放在行尾,但一想到被禁止其他選擇,就感到十分不爽。Go語言這這個問題上,沒有做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說,還有意給自己樹敵,太失敗了。
我覺得Go最偉大的發(fā)明是 go fmt, 從此Go用戶不會再有花括弧的位置這種無聊爭論了(當然也少了不少灌水和上tiobe排名的機會).
是這優(yōu)點, Swift 語言也使用和 Go 類似的風格(當然樓主也可能鄙視swift的作者).
1.2 編譯器莫名其妙地給行尾加上分號
對Go語言本身而言,行尾的分號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在其編譯器(gc)的實現(xiàn)中,為了方便編譯器開發(fā)者,卻在詞法分析階段強行添加了行尾的分號,反過來又影響到語言規(guī)范,對“怎樣添加分號”做出特殊規(guī)定。這種變態(tài)做法前無古人。在左花括號被意外放到下一行行首的情況下,它自動在上一行行尾添加的分號,會導致莫名其妙的編譯錯誤(Go 1.0之前),連它自己都解釋不明白。如果實在處理不好分號,干脆不要省略分號得了;或者,Scala和JavaScript的編譯器是開源的,跟它們學學怎么處理省略行尾分號可以嗎?
又是樓主的 個人主觀感受, 不過我很喜歡這個特性. Swift 語言也是類似.
1.3 極度強調編譯速度,不惜放棄本應提供的功能
程序員是人不是神,編碼過程中免不了因為大意或疏忽犯一些錯。其中有一些,是大家集體性的很容易就中招的錯誤(Go語言里的例子我暫時想不起來,C++里的例子有“基類析構函數不是虛函數”)。這時候編譯器應該站出來,多做一些檢查、約束、核對性工作,盡量阻止常規(guī)錯誤的發(fā)生,盡量不讓有潛在錯誤的代碼編譯通過,必要時給出一些警告或提示,讓程序員留意。編譯器不就是機器么,不就是應該多做臟活累活雜活、減少人的心智負擔么?編譯器多做一項檢查,可能會避免數十萬程序員今后多年內無數次犯同樣的錯誤,節(jié)省的時間不計其數,這是功德無量的好事。但是Go編譯器的作者們可不這么想,他們不愿意自己多花幾個小時給編譯器增加新功能,覺得那是虧本,反而減慢了編譯速度。他們以影響編譯速度為由,拒絕了很多對編譯器改進的要求。典型的因噎廢食。強調編譯速度固然值得贊賞,但如果因此放棄應有的功能,我不贊成。
編譯速度是很重要的, 如果編譯速度夠慢, 語言再好也不會有人使用的.
比如C/C++的增量編譯/預編譯頭文件/并發(fā)編譯都是為了提高編譯速度.
Rust1.1 也號稱 比 1.0 的編譯時間減少了32% (注意: 不是運行速度).
當然, Go剛面世的時候, 編譯速度是其中的一個設計目標.
不過我想樓主, 可能想說的是因為編譯器自己添加分號而導致的編譯錯誤的問題.
我覺得Go中 { 不能另起一行是語言特性, 如果修復這個就是引入了新的錯誤.
其他的我真想不起來還有哪些 調編譯速度,不惜放棄本應提供的功能 (不要提泛型, 那是因為還沒有好的設計).
1.4 錯誤處理機制太原始
在Go語言中處理錯誤的基本模式是:函數通常返回多個值,其中最后一個值是error類型,用于表示錯誤類型極其描述;調用者每次調用完一個函數,都需要檢查這個error并進行相應的錯誤處理:if err != nil { /*這種代碼寫多了不想吐么*/ }。此模式跟C語言那種很原始的錯誤處理相比如出一轍,并無實質性改進。實際應用中很容易形成多層嵌套的if else語句,可以想一想這個編碼場景:先判斷文件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則打開文件,如果打開成功則讀取文件,如果讀取成功再寫入一段數據,最后關閉文件,別忘了還要處理每一步驟中出現(xiàn)錯誤的情況,這代碼寫出來得有多變態(tài)、多丑陋?實踐中普遍的做法是,判斷操作出錯后提前return,以避免多層花括號嵌套,但這么做的后果是,許多錯誤處理代碼被放在前面突出的位置,常規(guī)的處理邏輯反而被掩埋到后面去了,代碼可讀性極差。而且,error對象的標準接口只能返回一個錯誤文本,有時候調用者為了區(qū)分不同的錯誤類型,甚至需要解析該文本。除此之外,你只能手工強制轉換error類型到特定子類型(靜態(tài)類型的優(yōu)勢沒了)。至于panic - recover機制,致命的缺陷是不能跨越庫的邊界使用,注定是一個半成品,最多只能在自己的pkg里面玩一玩。Java的異常處理雖然也有自身的問題(比如Checked Exceptions),但總體上還是比Go的錯誤處理高明很多。
話說, 軟件開發(fā)都發(fā)展了半個世紀, 還是無實質性改進. 不要以為弄一個異常的語法糖就是革命了.
我只能說錯誤和異常是2個不同的東西, 將所有錯誤當作異常那是SB行為.
正因為有異常這個所謂的銀彈, 導致很多等著別人幫忙擦屁股的行為(注意 shit 函數拋出的絕對不會是一種類型的 shit, 而被其間接調用的各種 xxx_shit 也可能拋出各種類型的異常, 這就導致 catch 失控了):
int main() {
try {
shit();
} catch( /* 到底有幾千種 shit ? */) {
...
}
}
Go的建議是 panic - recover 不跨越邊界, 也就是要求正常的錯誤要由pkg的處理掉.
這是負責任的行為.
再說Go是面向并發(fā)的編程語言, 在海量的 goroutine 中使用 try/catch 是不是有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呢?
1.5 垃圾回收器(GC)不完善、有重大缺陷
在Go 1.0前夕,其垃圾回收器在32位環(huán)境下有內存泄漏,一直拖著不肯改進,這且不說。Go語言垃圾回收器真正致命的缺陷是,會導致整個進程不可預知的間歇性停頓。像某些大型后臺服務程序,如游戲服務器、APP容器等,由于占用內存巨大,其內存對象數量極多,GC完成一次回收周期,可能需要數秒甚至更長時間,這段時間內,整個服務進程是阻塞的、停頓的,在外界看來就是服務中斷、無響應,再牛逼的并發(fā)機制到了這里統(tǒng)統(tǒng)失效。垃圾回收器定期啟動,每次啟動就導致短暫的服務中斷,這樣下去,還有人敢用嗎?這可是后臺服務器進程,是Go語言的重點應用領域。以上現(xiàn)象可不是我假設出來的,而是事實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受其嚴重困擾的也不是一家兩家了(2013年底ECUG Con 2013,京東的劉奇提到了Go語言的GC、defer、標準庫實現(xiàn)是性能殺手,最大的痛苦是GC;美團的沈鋒也提到Go語言的GC導致后臺服務間隔性停頓是最大的問題。更早的網絡游戲仙俠道開發(fā)團隊也曾受Go垃圾回收的沉重打擊)。在實踐中,你必須努力減少進程中的對象數量,以便把GC導致的間歇性停頓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除此之外你別無選擇(難道你還想自己更換GC算法、甚至砍掉GC?那還是Go語言嗎?)。跳出圈外,我近期一直在思考,一定需要垃圾回收器嗎?沒有垃圾回收器就一定是歷史的倒退嗎?(可能會新寫一篇博客文章專題探討。)
這是說的是32位系統(tǒng), 這絕對不是Go語言的重點應用領域!! 我可以說Go出生就是面向64位系統(tǒng)和多核心CPU環(huán)境設計的. (再說 Rust 目前好像還不支持 XP 吧, 這可不可以算是影響巨大?)
32位當時是有問題, 但是對實際生產影響并不大(請問樓主還是在用32位系統(tǒng)嗎, 還只安裝4GB的內存嗎). 如果是8位單片機環(huán)境, 建議就不要用Go語言了, 直接C語言好了.
而且這個問題早就不存在了(大家可以去看Go的發(fā)布日志).
Go的出生也就5年時間, GC的完善和改進是一個持續(xù)的工作, 2015年8月將發(fā)布的 Go1.5將采用并行GC.
關于GC的被人詬病的地方是會導致卡頓, 但是我以為這個主要是因為GC的實現(xiàn)還不夠完美而導致的.
如果是完美的并發(fā)和增量的GC, 那應該不會出現(xiàn)大的卡頓問題的.
當然, 如果非要實時性, 那用C好了(實時并不表示性能高, 只是響應時間可控).
對于Rust之類沒有GC的語言來說, 想很方便的開發(fā)并發(fā)的后臺程序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要總是吹Rust能代替底層/中層/上層的開發(fā), 我們要看有誰用Rust真的做了什么.
1.6 禁止未使用變量和多余import
Go編譯器不允許存在被未被使用的變量和多余的import,如果存在,必然導致編譯錯誤。但是現(xiàn)實情況是,在代碼編寫、重構、調試過程中,例如,臨時性的注釋掉一行代碼,很容易就會導致同時出現(xiàn)未使用的變量和多余的import,直接編譯錯誤了,你必須相應的把變量定義注釋掉,再翻頁回到文件首部把多余的import也注釋掉,……等事情辦完了,想把剛才注釋的代碼找回來,又要好幾個麻煩的步驟。還有一個讓人蛋疼的問題,編寫數據庫相關的代碼時,如果你import某數據庫驅動的pkg,它編譯給你報錯,說不需要import這個未被使用的pkg;但如果你聽信編譯器的話刪掉該import,編譯是通過了,運行時必然報錯,說找不到數據庫驅動;你看看程序員被折騰的兩邊不是人,最后不得不請出大神:import _。對待這種問題,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是,視其為編譯警告而非編譯錯誤。但是Go語言開發(fā)者很固執(zhí),不容許這種折中方案。
這個問題我只能說樓主的吐槽真的是沒水平.
為何不使用的是錯誤而不是警告? 這是為了將低級的bug消滅在編譯階段(大家可以想下C/C++的那么多警告有什么卵用).
而且, import 即使沒有使用的話, 也是用副作用的, 因為 import 會導致 init 和全局變量的初始化.
如果某些代碼沒有使用, 為何要執(zhí)行 init 這些初始化呢?
如果是因為調試而添加的變量, 那么調試完刪除不是很正常的要求嗎?
如果是因為調試而要導入fmt或log之類的包, 刪除調試代碼后又導致 import 錯誤的花,
樓主難道不知道在一個獨立的文件包裝下類似的輔助調試的函數嗎?
import (
"fmt"
"log"
)
func logf(format string, a ...interface{}) {
file, line := callerFileLine()
fmt.Fprintf(os.Stderr, "%s:%d: ", file, line)
fmt.Fprintf(os.Stderr, format, a...)
}
func fatalf(format string, a ...interface{}) {
file, line := callerFileLine()
fmt.Fprintf(os.Stderr, "%s:%d: ", file, line)
fmt.Fprintf(os.Stderr, format, a...)
os.Exit(1)
}
import _ 是有明確行為的用法, 就是為了執(zhí)行包中的 init 等函數(可以做某些注冊操作).
將警告當作錯誤是Go的一個哲學, 當然在樓主看來這是白癡做法.
1.7 創(chuàng)建對象的方式太多令人糾結
創(chuàng)建對象的方式,調用new函數、調用make函數、調用New方法、使用花括號語法直接初始化結構體,你選哪一種?不好選擇,因為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從實踐中看,如果要創(chuàng)建一個語言內置類型(如channel、map)的對象,通常用make函數創(chuàng)建;如果要創(chuàng)建標準庫或第三方庫定義的類型的對象,首先要去文檔里找一下有沒有New方法,如果有就最好調用New方法創(chuàng)建對象,如果沒有New方法,則退而求其次,用初始化結構體的方式創(chuàng)建其對象。這個過程頗為周折,不像C++、Java、C#那樣直接new就行了。
C++的new是狗屎. new導致的問題是構造函數和普通函數的行為不一致, 這個補丁特性真的沒啥優(yōu)越的.
我還是喜歡C語言的 fopen 和 malloc 之類構造函數, 構造函數就是普通函數, Go語言中也是這樣.
C++中, 除了構造不兼容普通函數, 析構函數也是不兼容普通函數. 這個而引入的坑有很多吧.
1.8 對象沒有構造函數和析構函數
沒有構造函數還好說,畢竟還有自定義的New方法,大致也算是構造函數了。沒有析構函數就比較難受了,沒法實現(xiàn)RAII。額外的人工處理資源清理工作,無疑加重了程序員的心智負擔。沒人性啊,還嫌我們程序員加班還少嗎?C++里有析構函數,Java里雖然沒有析構函數但是有人家finally語句啊,Go呢,什么都沒有。沒錯,你有個defer,可是那個defer問題更大,詳見下文吧。
defer 可以覆蓋析構函數的行為, 當然 defer 還有其他的任務. Swift2.0 也引入了一個簡化版的 defer 特性.
1.9 defer語句的語義設定不甚合理
Go語言設計defer語句的出發(fā)點是好的,把釋放資源的“代碼”放在靠近創(chuàng)建資源的地方,但把釋放資源的“動作”推遲(defer)到函數返回前執(zhí)行。遺憾的是其執(zhí)行時機的設置似乎有些不甚合理。設想有一個需要長期運行的函數,其中有無限循環(huán)語句,在循環(huán)體內不斷的創(chuàng)建資源(或分配內存),并用defer語句確保釋放。由于函數一直運行沒有返回,所有defer語句都得不到執(zhí)行,循環(huán)過程中創(chuàng)建的大量短暫性資源一直積累著,得不到回收。而且,系統(tǒng)為了存儲defer列表還要額外占用資源,也是持續(xù)增加的。這樣下去,過不了多久,整個系統(tǒng)就要因為資源耗盡而崩潰。像這類長期運行的函數,http.ListenAndServe()就是典型的例子。在Go語言重點應用領域,可以說幾乎每一個后臺服務程序都必然有這么一類函數,往往還都是程序的核心部分。如果程序員不小心在這些函數中使用了defer語句,可以說后患無窮。如果語言設計者把defer的語義設定為在所屬代碼塊結束時(而非函數返回時)執(zhí)行,是不是更好一點呢?可是Go 1.0早已發(fā)布定型,為了保持向后兼容性,已經不可能改變了。小心使用defer語句!一不小心就中招。
前面說到 defer 還有其他的任務, 也就是 defer 中執(zhí)行的 recover 可以捕獲 panic 拋出的異常.
還有 defer 可以在 return 之后修改命名的返回值.
上面2個工作要求 defer 只能在函數退出時來執(zhí)行.
樓主說的 defer 是類似 Swift2.0 中 defer 的行為, 但是 Swift2.0 中 defer 是沒有前面2個特性的.
Go中的defer是以函數作用域作為觸發(fā)的條件的, 是會導致樓主說的在 for 中執(zhí)行的錯誤用法(哪個語言沒有坑呢?).
不過 for 中 局部 defer 也是有辦法的 (Go中的defer是以函數作用域):
for {
func(){
f, err := os.Open(...)
defer f.Close()
}()
}
在 for 中做一個閉包函數就可以了. 自己不會用不要怪別人沒告訴你.
1.10 許多語言內置設施不支持用戶定義的類型
for in、make、range、channel、map等都僅支持語言內置類型,不支持用戶定義的類型(?)。用戶定義的類型沒法支持for in循環(huán),用戶不能編寫像make、range那樣“參數類型和個數”甚至“返回值類型和個數”都可變的函數,不能編寫像channel、map那樣類似泛型的數據類型。語言內置的那些東西,處處充斥著斧鑿的痕跡。這體現(xiàn)了語言設計的局限性、封閉性、不完善,可擴展性差,像是新手作品——且不論其設計者和實現(xiàn)者如何權威。延伸閱讀:Go語言是30年前的陳舊設計思想,用戶定義的東西幾乎都是二等公民(Tikhon Jelvis)。
說到底, 這個是因為對泛型支持的不完備導致的.
Go語言是沒啥NB的特性, 但是Go的特性和工具組合在一起就是好用.
這就是Go語言NB的地方.
1.11 沒有泛型支持,常見數據類型接口丑陋
沒有泛型的話,List、Set、Tree這些常見的基礎性數據類型的接口就只能很丑陋:放進去的對象是一個具體的類型,取出來之后成了無類型的interface{}(可以視為所有類型的基礎類型),還得強制類型轉換之后才能繼續(xù)使用,令人無語。Go語言缺少min、max這類函數,求數值絕對值的函數abs只接收/返回雙精度小數類型,排序接口只能借助sort.Interface無奈的回避了被比較對象的類型,等等等等,都是沒有泛型導致的結果。沒有泛型,接口很難優(yōu)雅起來。Go開發(fā)者沒有明確拒絕泛型,只是說還沒有找到很好的方法實現(xiàn)泛型(能不能學學已經開源的語言呀)?,F(xiàn)實是,Go 1.0已經定型,泛型還沒有,那些丑陋的接口為了保持向后兼容必須長期存在著。
Go有自己的哲學, 如果能有和目前哲學不沖突的泛型實現(xiàn), 他們是不會反對的.
如果只是簡單學學(或者叫抄襲)已經開源的語言的語法, 那是C++的設計風格(或者說C++從來都是這樣設計的, 有什么特性就抄什么), 導致了各種腦裂的編程風格.
編譯時泛型和運行時泛型可能是無法完全兼容的, 看這個例子:
type AdderT interface {
Add(a, b T) T
}
互聯(lián)網隱私一直是一個敏感話題。很多爆炸新聞或者香艷的丑聞,似乎就像病毒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爆發(fā)。這不僅是網民茶余飯后的談資調侃,也讓部分安全公司開始吵作。用戶在安全,隱私,cookie之類宣傳攻勢,不知所以。有的人認為cookie是泄露隱私的元兇。對于開發(fā)者,cookie的是web開發(fā)里程上的一大發(fā)明,cookie是小甜點,絕不是惡魔。但是,如果使用不當,小甜點發(fā)霉了一樣會有毒。
Cookie的誕生挺有意思。試想一下,當我們去銀行辦業(yè)務的時候,銀行職員會提供一個卡號,待會較叫號的時候,拿著卡號給柜臺業(yè)務員。這樣簡單的一種”認證“,就是cookie的一種應用。
web開發(fā)免不了要和cookie打交道。go的http庫也提供了cookie的相關操作。
Name字段為cookie的名字,Value是其值,剩下的Path和Domain則是cookie的存儲的范圍。Expires是cookie的過期時間,如果不設置,那么這是一個session型的cookie,即瀏覽器會話有用,一旦關閉瀏覽器,cookie隨即會被刪除。
cookie是header一項內容,因此可以使用reponse的Header方法設置cookie。
這里也可以測試驗證 Set和Add兩個方法的差別。當然,和文件上傳類似,go也提供了常用的工具函數。
http的SetCookie方法也可以設置cookie,就不需要關系Set和Add的先后順序了,當然第二個參數是一個Cookie的指針對象。設置了cookie,接下來就是需要讀cookie。
讀取cookie的方式也有很多,cookie封裝在header中,當然可以通過header方法處理。
不使用Header方法,也可以使用Request的方法:
訪問的時候可以發(fā)現(xiàn),r.Cookie返回了對于key的鍵值對,而r.Cookies則返回了所有cookie的key的鍵值對值。
cookie的作用很多,通常記錄客戶端的一些信息,用來做用戶的登錄驗證?,F(xiàn)在我們需要使用cookie來做一個小特性---消息。通常web請求發(fā)出后,response返回數據,也可以設置一些消息用來指引用戶。
setMessageHandler 函數很簡單,就是創(chuàng)建一個cookie實例,然后把消息寫入到cookie,然后再返回給客戶端。
getMessageHandler首先會讀取key為flash的cookie,如果沒讀到內容,則表示消息不存在,否則就創(chuàng)建另外一個cookie,設置其過期時間這里等于清除cookie。然后把讀取出來的message返回給客戶端。完成消息通信。
我們討論了go中cookie的基本應用?,F(xiàn)在的web開發(fā)中,人們越來越重視網絡安全,因此cookie的安全也成為用戶關心的內容。go原生的cookie封裝比較簡單。go的社區(qū)卻開發(fā)了很多輪子,實現(xiàn)了secure cookie,例如gorilla/securecookie庫。實際開發(fā)中,可能會借助一些三方的庫或包來完成功能。
cookie用來做認證需要跟用戶有交互,承載交互的當然是用戶界面。既然是關于用戶界面,學習go的模板技術就是順其自然之事。雖然現(xiàn)在前后端分離技術,傳統(tǒng)的模板技術已經逐步被前端渲染取代了,但是對于一些同構項目,還是依賴部分服務端模板渲染。下一個話題再討論go的模板。
相關閱讀:
cookie wiki
全面解讀HTTP Cookie
1:go與c語言相比,go有垃圾回收,不會造成內存泄露問題,go的語法簡潔優(yōu)美,同樣的c++100行代碼go大概50行可以做到,go的目標是能做C++能做的事,雖然目前可能不太實際
2:go的并行機制并不是一般的線程,通過channel和goroutine來實現(xiàn),比線程還要輕量級很多,所以go適合高并發(fā)的服務器端
3:go是系統(tǒng)級別的語言,相當于c語言,java c#都是算比較高級的語言,這個不太好比,效率的話目前確實是要高一些,而且不需要外部依賴,所以go還是很強大的
語料庫文件以特殊格式編碼。這是種子語料庫和生成語料庫的相同格式。
下面是一個語料庫文件的例子:
第一行用于通知模糊引擎文件的編碼版本。雖然目前沒有計劃未來版本的編碼格式,但設計必須支持這種可能性。
下面的每一行都是構成語料庫條目的值,如果需要,可以直接復制到 Go 代碼中。
在上面的示例中,我們在 a []byte后跟一個int64。這些類型必須按順序與模糊測試參數完全匹配。這些類型的模糊目標如下所示:
指定您自己的種子語料庫值的最簡單方法是使用該 (*testing.F).Add方法。在上面的示例中,它看起來像這樣:
但是,您可能有較大的二進制文件,您不希望將其作為代碼復制到您的測試中,而是作為單獨的種子語料庫條目保留在 testdata/fuzz/{FuzzTestName} 目錄中。golang.org/x/tools/cmd/file2fuzz 上的file2fuzz工具可用于將這些二進制文件轉換為為[]byte.
要使用此工具:
語料庫條目:語料庫 中的一個輸入,可以在模糊測試時使用。這可以是特殊格式的文件,也可以是對 (*testing.F).Add。
覆蓋指導: 一種模糊測試方法,它使用代碼覆蓋范圍的擴展來確定哪些語料庫條目值得保留以備將來使用。
失敗的輸入:失敗的輸入是一個語料庫條目,當針對 模糊目標運行時會導致錯誤或恐慌。
fuzz target: 模糊測試的目標功能,在模糊測試時對語料庫條目和生成的值執(zhí)行。它通過將函數傳遞給 (*testing.F).Fuzz實現(xiàn)。
fuzz test: 測試文件中的一個被命名為func FuzzXxx(*testing.F)的函數,可用于模糊測試。
fuzzing: 一種自動化測試,它不斷地操縱程序的輸入,以發(fā)現(xiàn)代碼可能容易受到的錯誤或漏洞等問題。
fuzzing arguments: 將傳遞給 模糊測試目標的參數,并由mutator進行變異。
fuzzing engine: 一個管理fuzzing的工具,包括維護語料庫、調用mutator、識別新的覆蓋率和報告失敗。
生成的語料庫: 由模糊引擎隨時間維護的語料庫,同時模糊測試以跟蹤進度。它存儲在$GOCACHE/fuzz 中。這些條目僅在模糊測試時使用。
mutator: 一種在模糊測試時使用的工具,它在將語料庫條目傳遞給模糊目標之前隨機操作它們。
package: 同一目錄下編譯在一起的源文件的集合。
種子語料庫: 用戶提供的用于模糊測試的語料庫,可用于指導模糊引擎。它由 f.Add 在模糊測試中調用提供的語料庫條目以及包內 testdata/fuzz/{FuzzTestName} 目錄中的文件組成。這些條目默認使用go test運行,無論是否進行模糊測試。
測試文件: 格式為 xxx_test.go 的文件,可能包含測試、基準、示例和模糊測試。
漏洞: 代碼中的安全敏感漏洞,可以被攻擊者利用。